您好,欢迎进入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官网!

新闻动态: 

科学普及
您的位置: 首页  > 科学普及

【水利史】五分钟看完的华夏治水史 三千年不屈的中国精神

发布时间:2019-06-26浏览次数:552

水患对人的危害已久,这在洪水神话传说中得以体现。一场水患,往往有灭族的可能。洪水是产生治水之神的社会基础。治水英雄主要出现在农业社会。传说女娲、共工都跟洪水作过斗争。下面就跟着笔者细数从古至今,推动华夏文化水文明进程的代表性人物。

1大禹

约公元前21世纪,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,是中国早治理大洪水的人物。


2孙叔敖

春秋时期楚国期思(今河南省固始)人。公元前605年,主持兴建了我国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——期思雩娄灌区,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多里。


安徽寿县境内的芍陂,兴建于楚庄王时期,也是孙叔敖所创建。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型灌溉工程,唐代改名为安丰塘。其周长120多里,灌田万顷,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。东汉、三国时期、唐肃宗、元世祖当政年代,都曾在这里屯田,大获其利。

3西门豹

河北人,战国时期魏国人。魏文侯时曾任邺令,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,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,引出12条灌渠,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,又肥沃了土壤。

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,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,有1000多年。西门豹死后,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,宋、明、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。直到现在,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。

4李冰

战国时期,秦昭王灭周后任蜀守,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,其中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,而当时在财力、物力匮乏的情况下,修建这样大的水利工程,是相当困难的。李冰采取中流做堰的办法,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堰,使江水分流。这个分水的建筑工程石堰,就是江鱼嘴。它把江水一分为二。东边的叫内江,供灌溉渠用水;西边的叫外江,是岷江的正流。

分水工程建成后,李冰又带领百姓在灌县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,离碓的东侧是内江水口,称宝瓶口,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。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。干旱时,就把水引进去灌溉,雨季水多就关闭水门。都江堰建成后,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,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"天府之国"。为纪念李冰,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。

5王景

琅琊不其(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南)人,东汉永平十二年(69年)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、汴河,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。

后人对王景"河、汴分流",固定河道,给予很高的评价:"王景治河,千载无患。"


6白居易

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,在钱塘门外,"筑堤捍钱塘湖,泄其水,溉田千顷",并加强管理,禁止豪强占湖为田或擅自泄湖水以灌溉私田。这条堤就是的白公堤。

白公堤把西湖分隔为二,堤西为上湖,堤东为下湖。白公堤有效地保证了西湖水量。此外白居易还把李泌组织开凿的六井重加修浚,保证居民饮水。他对杭州的繁荣和西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
7范仲淹

北宋时江苏省苏州吴县人。范仲淹有名的一句话就是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。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。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——范公堤,恩泽后代。

在治理太湖时期,范仲淹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,提出了"浚河、修圩、置闸"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,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、挡与排、水与田之间的矛盾,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
8苏东坡

北宋元佑四年(1089年),苏东坡到杭州作太守。因长期战乱,灾害频繁,西湖经过战乱,年久失修,葑草蔓蔽,加上贪官污吏,豪强侵占,淤塞严重。苏东坡上任后立即着手进行整治,"费工二十万,大力加以疏浚,清除湖中所有葑草",并将挖出的葑根、淤泥在湖中由南而北堆成一条长堤,堤上筑六座虹桥,两岸种植花木,这就是今日仍然立于西湖的"苏堤"。

为了经常能对西湖疏浚,苏轼还建立了"开湖司",并召募农民在西湖种菱,用收入作为修湖费用。同时还订立了一些禁约,规定不许私人占湖养菱、占湖为田等。

9郭守敬

元朝时河北省邢台人。元世祖中统五年(1264年),郭守敬在宁夏等地修复、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,并修建了许多水闸。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、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。回到大都后,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,以引浑河(今永定河)之水入大都,兴漕运与灌溉之利,不久全面整修了金口河。

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,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、汶水、御河等主要河流,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,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修复通惠河工程。郭守敬是与张衡、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,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。

10潘季驯

明代乌程(今浙江省湖州)人。嘉靖末至万历中,四次任总理河道大臣,主持治理黄河、运河等,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。

提出的"束水攻沙"理论,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。其代表作《河防一览》,共14卷。

11林则徐

清代时林则徐在江苏大江南北陆续修建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,他主持治理过黄河、运河、白茆河、浏河等河流,修筑过杭嘉湖和上海宝山一带的海塘。1841年7月初,黄河在开封决口,林则徐奉命自流放新疆的途中折回,参与堵口工程。开封堵口合龙之后,仍被遣送伊犁。



在新疆期间,林则徐虽然已年逾六旬,但他还是冒着西北高原的风沙,视察了新疆南北广大地区,勘察土地,勘探水源,筹划大面积开垦,努力发展水利,推广农业生产技术。

林则徐的巨著《畿辅水利议》,构筑了在畿辅地区开发农田水利、种植水稻以缓和南粮北运、解决漕运弊端等宏伟设想,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。

12李仪址

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,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。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,引进西方水利技术

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、渭惠渠等灌溉工程。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、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,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至第六任会长,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,导淮委员总工程师、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,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。